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1001
英文名称:Biological Science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教学、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师资和本学科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
1.培养基本规格
1.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结互助,乐于奉献,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2专业素质: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广泛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能胜任生物学教学及相关工作。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并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反思能力,以及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开发学生潜质的能力。
1.3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健全的心智和现代化、国际化视野,具有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4身心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培养要求
2.1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2.2掌握生物学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2.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和从事生物学教学及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2.4了解生物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学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
2.6初步具备阅读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
(见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图表,附表1)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要求
学制:四年。
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修完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1610学时,96.5学分(其中理论1566学时,95学分;实践44学时,1.5学分);选修课程272学时,17学分;实践课程310学时,50.5学分,实践教学40.5周;共2192学时;164学分,40.5周实践教学周数,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四、授予学士学位要求
凡具有学籍的学生,德、智、体、美合格,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课程考核和实习报告、调查报告、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山西省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和《吕梁学院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干学科:生物学。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植物学、普通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中学生物学教学法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通植物学实验、普通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普通生态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等。此外还包括植物实习、动物实习、生态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及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
六、主要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普通植物学(General Botnay) 2.5学分 40学时
课程简介:普通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及系统分类的一门自然科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学的相关知识,为后续课和专业课打基础,同时为从事植物学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材:
[1]陆时万等主编.植物学(第二版)(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吴国芳主编.植物学(第二版)(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
[1]强胜主编.植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杨继,郭友好,杨雄等主编.植物生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普通动物学(General Zoology) 2.5学分 40学时
课程简介:《普通动物学》是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知识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是后继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包括了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部分。《普通动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动物界中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它既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又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的基础。
《普通动物学》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解剖、比较等方法,探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界的规律和本质。在本课程建设上不断增加国内外动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知识,并注意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注重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观念的树立,使学生不仅具备动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培养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教 材:刘凌云等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主要参考书:
[1]左仰贤主编.动物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王平主编.简明脊椎动物组织与胚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丁汉波主编.脊椎动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4]任淑仙主编.无脊椎动物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4学分 64学时
课程简介: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化学的知识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向生命的各个学科渗透,使生命学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显得极为重要。
生物化学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及动物学。
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本质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内各种生物大分子以及维生素、辅酶、激素等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反应机制;生物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及ATP合成;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调控方式等内容。
教 材: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主要参考书:
[1] [美]David L.Nelson、Michael x 著,周海梦等译. Lehninger生物化学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徐风彩主编.基础生物化学(第一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罗纪盛等主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人体解剖生理学(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5学分 40学时
课程简介: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高等动物体基本结构和机能的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取专业所必需的人体形态结构和器官系统重要功能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其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遵循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及专业技能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细胞和基本组织、神经和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循环系统、呼吸及呼吸系统、消化及消化系统、能量代谢、泌尿系统、内分泌、血液及血液循环、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排泄、内分泌、生殖及生殖系统、生长和发育等。
教 材:左明雪等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
[1]王玢主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高教出版社,2003年.
[2]周衍椒,张镜如等主编.生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3]许崇任等主编.动物生理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细胞生物学(A General Outline of Cell Biology) 2学分 32学时
课程简介:细胞生物学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探讨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识别与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细胞生物学是迅猛发展的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个专业的主干课程。
教 材: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
[1]郑国锠.细胞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汪堃仁,薛绍白,柳惠图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普通生态学(General Ecology) 2学分 32学时
课程简介:普通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内及种间关系;群落的基本特征、组成、结构、群落动态;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适当介绍有关应用生态学方面的知识。
教 材: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主编.基础生态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书:
[1]李博等主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0年.
[2]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
[3]麦肯齐等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中译本,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0年.
[4]曹凑贵等主编.生态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3学分 48学时
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微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该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以叙述性为主,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应用性。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和生物技术的主导载体之一,对生物工程专业和环境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 材:黄秀犁等主编.微生物学(第一版),高教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书: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沈萍,彭珍荣主译.微生物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 2.5学分 40学时
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和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从分子、细胞、亚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是学习其它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生物学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打好坚实的基础。植物生理学处于生物系列课程的中心位置,与其它学科(如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紧密结合、相互交叉和渗透,是学好上述课程的基础。
教 材:潘瑞炽等主编.植物生理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主要参考书:
[1]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曹仪植,宋占午等主编.植物生理学(第一版),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3]余叔文,汤章诚等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8年.
[4]潘瑞炽,董愚得等主编.植物生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5]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遗传学(Genetics) 3学分 48学时
课程简介: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学科,它的分支几乎发展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是生物科学的基础课。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对生物遗传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主要讲授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和染色体作图,基因的结构和传递,遗传重组,核外遗传,群体遗传,数量遗传,遗传物种的改变,遗传物质的表达和调控等基本内容。
教 材:刘祖洞主编.遗传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
[1]王亚馥,戴灼华等主编.遗传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赵寿元主编.现代遗传学(第二版),高教出版社,2001年.
[3]杨业华主编.普通遗传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2学分 32学时
课程简介: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它以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核酸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为研究内容。该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分子水平上去分析、理解生命的奥秘,并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技术拓展和生命科学的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 材:朱玉贤,李毅等主编.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书:
[1]卢圣栋.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李德葆.重组DNA的原理和方法(第一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3]陈竺.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第一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
[4]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On school biology teaching)2.5学分 48学时
课程简介:通过学习中学生物学教学法的目的和任务,掌握我国现行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含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科学特点,掌握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师职业的基本训练,掌握教学改革中方向把握和教改的一般研究活动;通过新课标以及与新课程改革相应的教学模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快速、准确的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通过案例交流,使学生能初步走上讲台,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并具有一定的教学改革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预修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课程。
教 材:刘恩山等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参考书:
[1]周美珍主编.生物教育学(第一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周美珍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第一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王永胜主编.创新教学设计(生物)(第一版),东北师大出版社,2006年.
表2 生物科学专业主要课程教材一览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教材名称
| 编著者
| 出版社名称
| 出版时间
|
1
| 普通植物学
| 植物学(上)
| 陆时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年
|
2
| 普通植物学
| 植物学(下)
| 吴国芳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年
|
3
| 普通植物学实验
| 植物学实验指导
| 高信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年
|
4
| 普通动物学
| 普通动物学
| 刘凌云、郑光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年
|
5
| 普通动物学实验
| 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
| 刘凌云、郑光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年
|
6
| 生物化学
| 生物化学
| 王镜岩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年
|
7
| 生物化学实验
| 生物化学实验
| 陈钧辉
| 科学出版社
| 2008年
|
8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黄秀犁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9
| 微生物学实验
|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 黄秀犁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8年
|
10
| 植物生理学
| 植物生理学(第四版)
| 潘瑞炽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2年
|
11
| 植物生理学实验
|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 张志良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年
|
12
| 人体解剖生理学
| 人体解剖生理学
| 左明雪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年
|
13
|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 生理学实验
| 解景田、赵静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年
|
14
| 细胞生物学
| 细胞生物学
| 翟中和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年
|
15
| 细胞生物学实验
|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 李素文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年
|
16
| 分子生物学
| 现代分子生物学
| 朱玉贤、李毅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年
|
17
| 分子生物学实验
|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 魏群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年
|
18
| 普通生态学
| 基础生态学
| 孙儒泳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年
|
19
| 普通生态学实验
| 基础生态学实验
| 牛翠娟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年
|
20
| 遗传学
| 遗传学
| 刘祖洞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3年
|
21
| 遗传学实验
| 遗传学实验
| 刘祖洞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年
|
22
|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 刘恩山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年
|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要求(见表3)
表3 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性质
| 学分
| 占总学分
比例
| 学时
| 占课内总学时比例
|
理论教学
| 通识教育
平台
|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 必修
| 41
| 25.00
| 29.88
| 714
| 32.57
| 38.41
|
通识教育拓展课程
| 选修
| 8
| 4.88
| 128
| 5.84
|
专业教育
平台
| 专业基础课程
| 必修
| 18
| 10.98
| 30.49
| 288
| 13.14
| 36.50
|
专业核心课程
| 必修
| 26
| 15.85
| 416
| 18.98
|
专业拓展课程
| 选修
| 6
| 3.66
| 96
| 4.38
|
教师教育
平台
| 教师教育基础课程
| 必修
| 11.5
| 7.01
| 8.84
| 192
| 8.76
| 10.95
|
教师教育拓展课程
| 选修
| 3
| 1.83
| 48
| 2.19
|
实践教学环节
| 通识实践训练
| 必修
| 11.5
| 7.01
| 7.01
| 0
| 0
| 14.14
|
专业实践训练
| 必修
| 29
| 17.68
| 17.68
| 310
| 14.14
|
教师教育实践训练
| 必修
| 10
| 6.10
| 6.10
| 0
| 0
|
培养方案总学分、学时
| 总学分164、总学时2192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 31.71%
|
毕业生最低学分要求
| 学分
|
表5 学期学时(周)分配表
学期
类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合计
|
总学时数
| 394
| 420
| 404
| 424
| 288
| 206
| 52
| 4
| 2192
|
周学时数
| 28
| 26
| 25
| 26
| 18
| 13
| 9
| —
| —
|
实践周数
| 2.5
| 1(2)
| —
| (1)
| —
| 1(2)
| 12(4)
| 15
| 40.5周
|
八、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表和学期学时(周)分配表(表4、表5)
表4 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表
学
年
| 学
期
| 教
育
周
数
| 教学活动
|
考
试
| 入
学
教
育
| 军
事
训
练
| 劳
动
教
育
| 社
会
实
践
| 毕业教育
| 机
动
|
其
它
|
课
堂
教
学
| 教育
见
习
| 教育
实
习
| 专业实习
| 毕业
论文
|
一
| 1
| 20
| 14
|
|
|
|
| 1.5
| 0.5
| 2
|
|
|
| 2
|
|
2
| 19
| 16
|
|
| 1(1)
|
| 1.5
|
|
|
| (1)
|
| 0.5
|
|
二
| 3
| 20
| 16
|
|
|
|
| 1.5
|
|
|
|
|
| 0.5
| 2
|
4
| 19
| 16
|
|
|
|
| 1.5
|
|
|
| (1)
|
| 0.5
| 1
|
三
| 5
| 20
| 16
|
|
|
|
| 1.5
|
|
|
|
|
| 0.5
| 2
|
6
| 19
| 16
| (2)
|
| 1
|
| 1.5
|
|
|
|
|
| 0.5
|
|
四
| 7
| 20
| 6
|
| 12(4)
|
|
| 1.5
|
|
|
|
|
| 0.5
|
|
8
| 19
|
|
|
|
| 14
| 1.5
|
|
|
|
| 1
| 0.5
| 2
|
合计
| 156
| 100
| (2)
| 12(4)
| 2(1)
| 14
| 12
| 0.5
| 2
|
| (2)
| 1
| 5.5
| 7
|
说明提示:
1、本表中除学年、学期栏目外的其它栏目下的数字的单位均为“周”
2、不占教学周的教学活动周数,需加();
3、社会实践2周,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暑假进行;
4、专业实习3周,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第六学期及第二学期暑假进行;
5、教育见习2周,安排在第六学期课外(6周)进行。
九、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见附表1、附表2)
本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依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遵循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构建了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三大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较好处理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特色、学生的就业岗位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了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契合与联系,体现了以生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1.必修课程设置
1.1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学习工具,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识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学生需修够714学时,41学分(理论课时682学时,40学分;实践课时32学时,1学分)。
1.2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模块组成,旨在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该模块包括理论教学704学时,44学分。
1.3.教师教育平台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教师专业化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教学实施、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能力,促使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教师的职业需要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该模块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192学时,学生需修满11.5学分。
2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包括了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教师教育平台的拓展课程,通识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不同需要和兴趣、特长而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平台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教师科研成果,充分体现专业优势与特色,灵活设置了系列化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平台的拓展课程包括一般教育课程(如班级管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学科教育课程(中学生物学新课标改革专题讲座、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课程(生物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拓展课程。旨在改造传统的教材教法课程,使之贴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实现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课程的对接与整合。选修课要求学生总共修够144学时,9学分。
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及教学进程表(见附表3)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一是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相分离单独设课、单独考核;二是增加了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全部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占总实验项目数的比例超过50%;三是增加了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和实践教学周数,使本方案的实验课程达310学时、实践教学达40.5周,实践课达50.5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十一、本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思路
本方案的制定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依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定位,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元化教育质量观和适口径、实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科学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特别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
课程设计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宽厚扎实”为基,专业知识以“面宽实用”为本;实践能力以“综合应用”为准,构建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教师教育三大平台和九个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教学体系。其中,实践课程体系由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组成,相对独立地并列于理论教学体系,旨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培养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第1~3学期夯实基础,本阶段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英语与计算机课程、数理化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人文与社会课程、大学生劳动教育等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机、外语等工具,掌握生物科学专业所必要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第4~6学期搭建专业基础平台,本阶段开设有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生态学实习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若干门专业拓展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7~8学期以特色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为目标,本阶段开设有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和若干门具有特色的专业拓展课程,如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中学生物学教法与学法学习指导、生物课件制作、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
十二、关于本培养方案的其他说明
(一)方案制订的依据
本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吕梁学院《 吕梁学院关于印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通知》(院政字[2013]10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并参照地方相关领域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意见与建议的调查报告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为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行修订。
(二)方案的特点
1、本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职业能力为主线,注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2、本方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考虑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3、本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方案的执行
1、本方案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所开设的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允许有不超过本方案10%的上下活动范围,但需要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程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2、为了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施本方案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与竞赛。
系主任:高平 审核人:高平 执笔人: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