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标准
(Career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
课程编码
|
35004101
|
课程类型及性质
|
公共必修课
|
考试/考查
|
考查
|
适用专业
|
全校所有专业
|
开课单位
|
招生就业处
|
总学时
|
16
|
总学分
|
1
|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性质与任务为:
1.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2.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通过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涯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二)具体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时间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根据社会环境、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该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二)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确定的思路
本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讲授中,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熟悉职业规范,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并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 实习见习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期末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认识职业生涯规划(1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讲解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介绍与分析,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了解影响职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外部重要因素,为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做好铺垫与准备。
教学内容:
1.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概念、主要内容及目标;
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3.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4.职业生涯基本理论;
5.大学生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与职业生涯;
6.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7.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原则;
8.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生涯彩虹图)。
重点:职业生涯基本理论;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生涯彩虹图)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二章 环境探索 (1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
教学内容:
1.职业胜任;
2.不同维度的职业环境探索;
3.职业环境探索的途径;
4.生涯人物访谈;
5.环境探索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不同维度的职业环境探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 性格探索 (1学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探索性格,了解性格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性格与生涯;
2.MBTI理论学习;
3.自我MBTI类型探索;
4.MBTI与职业的匹配;
5.探索性格的其它方法。
重点:MBTI理论学习;MBTI与职业的匹配
难点:MBTI与职业的匹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四章 兴趣探索(1学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探索兴趣,了解兴趣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兴趣与生涯;
2.霍兰德的兴趣类型理论;
3.自我兴趣探索;
4.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重点:自我兴趣探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五章 能力探索(1学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能力相关概念,探索自我能力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未来能力提升的目标和方向。
教学内容:
1.能力与生涯;
2.技能的分类: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内容;
3.职业对技能的要求;
4.探索自我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未来能力提升的目标和方向。
重点:技能的分类: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内容
难点: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六章 价值观探索(1学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价值观与生涯的关系,学会探索个人价值观并能够得出自己真实价值观,最终学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教学内容:
1.价值观与生涯;
2.个人价值观探索的方法;
3.真实价值观的澄清;
4.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重点:个人价值观探索的方法
难点:真实价值观的澄清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第七章 生涯发展决策(1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生涯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
1.生涯发展决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生涯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
3.生涯发展决策流程:CASVE循环模式;
4.生涯发展决策方法一:SWOT分析法;
5.生涯发展决策方法二:生涯平衡单法。
重点和难点:SWOT分析法;生涯平衡单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
第八章 生涯规划管理(1学时)
教学目标:根据SMART原则确立生涯发展目标,并进而学会制定生涯行动计划,根据生涯发展中的变化及时评估,灵活调整,不断修正、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写作的基本方法,最终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书写。
教学内容:
1.生涯发展目标的确立:SMART原则;
2.生涯行动计划的制定;
3.生涯评估与调整;
4.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书写;
5.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重点:生涯评估与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书写
难点:职业生涯规划书的书写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
第九章 情绪管理(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情商概念及提高情商的办法;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学内容:
1.了解自己的情商;
2.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3.有效管理自己情绪;
4.有效提高情商的方法。
重点:有效管理自己情绪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
第十章 时间管理(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教学内容:
1.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2.了解自我时间使用情况;
3.学会制定日程安排;
4.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了解自我时间使用情况;学会制定日程安排
难点:学会制定日程安排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小组讨论。
第十一章 有效沟通(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沟通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掌握倾听和有效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学习书面沟通的基本要求,提高常用书面沟通的能力。
教学内容:
1.沟通的本质及其重要性;
2.积极倾听与有效提问的内容及技巧;
3.有效表达(包括非语言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4.书面沟通的基本要求及能力提升。
重点:积极倾听与有效提问的内容及技巧
难点:书面沟通的基本要求及能力提升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小组讨论。
第十二章 职业礼仪(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并应用职业礼仪的基本规则,熟练掌握各种礼仪规范,提升学生的礼仪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将来的工作、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能灵活应对各种商务场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内容:
1.职业礼仪的概念及核心;
2.个人形象礼仪;
3.会面礼仪;
4.日常办公礼仪;
5.商务交往礼仪。
重点:个人形象礼仪;日常办公礼仪;商务交往礼仪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
(二)课程学时安排
模块(或项目、任务、单元)
|
教学内容
|
教学环节
|
备注(属基础内容、提高内容或拓展内容)
|
理论教学
学时
|
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学时
|
第一章
|
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
1
|
|
|
第二章
|
环境探索
|
1
|
|
|
第三章
|
性格探索
|
1
|
|
|
第四章
|
兴趣探索
|
1
|
|
|
第五章
|
能力探索
|
1
|
|
|
第六章
|
价值观探索
|
1
|
|
|
第七章
|
生涯发展决策
|
1
|
|
|
第八章
|
生涯规划管理
|
1
|
|
|
第九章
|
情绪管理
|
1
|
|
|
第十章
|
时间管理
|
1
|
|
|
第十一章
|
有效沟通
|
1
|
|
|
第十二章
|
职业礼仪
|
1
|
|
|
个人职业兴趣及能力测评
|
|
2
|
|
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
|
2
|
|
总学时
|
16
|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建议
1.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2.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
3.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可以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成功校友、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材选用建议
1.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题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资料以及该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光盘、多媒体课件、图书馆书籍、电子期刊等。
(四)考核方式建议
1.本门课程共1学分,在第一学期完成,完成学期评定一次课程成绩。
2.该课程成绩=卷面成绩60%+平时成绩40%。
平时成绩=平时每章作业60%+出勤40%。 平时每章作业主要以小论文、小调研文章、小作品以及查阅和分析材料等形式考核。
3.考核评定成绩以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级分制记分。课程成绩≥90分,该门课程评定为优秀等级;90﹤课程成绩≤80,该门课程评定为良好等级;80﹤课程成绩≤70,该门课程评定为中等等级;70﹤课程成绩≤60,该门课程评定为合格等级;课程成绩﹤60,该门课程评定为不合格等级。评定等级为合格以上的,方能取得该门课程规定的学分;评定为不合格等级的,需重修。
4.缺课超过授课总学时数1/3 以上者,不予评定成绩,需重修。
5.该课程考核成绩统一由教学系备案,并上传到教务处网站的教学信息系统。
五、附录
(一)编制依据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
(二)课程标准审批
编写教师:李成生 编写日期:2017年9月
教研室审批: 审批日期:
系(部)审批:刘保宝 审批日期:2017年9月